让人热血沸腾海战,以少胜多 悲壮到战栗!
“海气郁苍苍,山河失故疆。重来村落改,遥望荻芦黄。行李随秋色,衣冠赴帝乡。谬同趋召者,惭负意何长。”
李舜臣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戏剧性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剧感,李舜臣的成长经历非常坎坷,但是他依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从一介白衣从军做到了挽狂澜于既倒的朝鲜半岛英雄,可是就当他自己达到了人生巅峰的时候,李舜臣的命运天平又一次开始了倾斜,和许多英雄人物一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李舜臣因为小人的谗言逐渐淡出了战争的第一线,李舜臣心里十分焦急,焦急的不是自己的命运,而是整个朝鲜半岛危难的时局。
重掌帅印
重新执掌朝鲜王朝水上力量的元均可以说是没有丝毫进步,在漆川海战的大溃败让朝鲜王朝的命运被推到了悬崖边缘,整个海上力量几乎是全军覆灭。就在这个生死存亡的败军之际,李舜臣又一次迎来了自己的人生机遇,这一次人生机遇是李舜臣的人生最高峰,李舜臣在这次机遇中一战功成,就是著名的大战,鸣梁海战。
日本军队在之前的文禄之役中转变了自己的战略战术,从以前的按部就班的前进进攻转变成了利用水路和陆路齐头并进,水陆合力一起攻打全罗道,一向是洞悉敏锐的李舜臣显然也看出了日本军队的变化,他知道自己人生中最艰难的大战就要到来了。李舜臣意识到,如果跟着日本军队的进攻采取防守态势,势必会陷入到日本军队的节奏,就更不要谈战争的胜利了。如果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要出奇谋,兵行险着,李舜臣想到了一条妙计。
鸣梁海战
李舜臣想到了一条妙计,就是要打破日本军队的进攻态势,实现攻守易型,李舜臣故意让自己的军队卖出了一个破绽,把前来追击的日本军队引进了水流非常凶险而且水道狭窄的鸣梁海峡。
就在这一条诡异的海峡里,李舜臣将迎来自己的人生最高光时刻。李舜臣为了在鸣梁海峡击溃日本的军队,李舜臣可以说是提前做好了准备,他在和日本军队展开决战的时候,提前在海中设置了绳索阻碍了对方船只的移动,因为之前元均的大溃败,朝鲜王朝的水上力量可以说是濒临崩溃,可是值得庆幸的是,虽然说朝鲜王朝的水上力量只剩下了12艘战船,但是这12艘战船基本上都是朝鲜王朝当时的主力战舰板屋船,这一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船队还是比较有战斗力的。
李舜臣能够在鸣梁海战中一战功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李舜臣成功地把日本军队引到了,鸣梁海峡,因为鸣梁海峡水流非常凶险,而且地势狭长,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规避自身军队只有12艘战舰的劣势,利用好鸣梁海峡狭长的地形,虽然只有战舰12艘,但是也可以对日本军队的战舰进行合围与歼灭。日本军队的战舰在数量上虽然有比较大的优势,但是受困于鸣梁海峡狭长的地形,日本军队的战舰根本无法铺开展开有效的威胁,反而因为没有远程火力的支持,只能被朝鲜王朝的战舰合围歼灭,日本军队的这次失败不只是在战场上的失败,而是在战略上和作战思维上的失败,在鸣梁海峡的漫天炮火中,李舜臣知道在这次朝鲜王朝又一次度过了难关,他终于取得了胜利。
壮志未酬
但是这次在鸣梁海峡中的大捷并没有改变朝鲜王朝在整体上面临日本军队来犯溃败的情况,虽然说李舜臣在鸣梁海战中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可是却没有达到战争的根本目的,因为手里可用的战舰太少,李舜臣根本就没办法封锁住日本水军在海上的物资补给线路和后勤保障,这样的话日本水军即使是战败但是也可以最大程度上的保持自己的有生力量。
对于李舜臣最为不利的是,李舜臣本身失去了自己的后勤补给基地,为了不陷入到孤悬于海上的危机局面,李舜臣只能在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反而向后退却转移。之后的海战就已经不只是朝鲜王朝和日本幕府之间的大战,明帝国也开始加入了战局。
以身殉国
在鸣梁海战之后,李舜臣又一次参加了以明帝国的主要舰队所组成的露梁海战,这一次李舜臣没有成为战斗中的第一指挥官,在这场大战之中由明帝国的水师提督陈璘全权指挥,李舜臣就是这样的人,当他担任指挥官的时候,他亲力亲为,运筹帷幄,当他该上前作战之时他也勇敢的上阵杀敌,在这一次露梁海战之中,李舜臣以身殉国,这一生他无愧于朝鲜王朝,更无愧于脚下的土地。
李舜臣的一生命运多舛,从白衣从军开始,朝鲜王朝的文班和武班两股主要势力都排挤他,可是他依然选择了为脚下的土地而战,在朝鲜王朝危如累卵,节节败退的时候,李舜臣挺身而出,为国死战,可是在取得了成绩之后李舜臣因功受辱,被小人谗言陷害,可是李舜臣却没有丝毫怨言,在国家再一次陷入危机的时候,李舜臣毫不犹豫的再次出山拯救国家于危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而且李舜臣兢兢业业,即使在需要自己上阵杀敌的时候也能够舍生忘死,最终以身殉国,李舜臣是历史上非常少有的没有瑕疵的军人,无愧于朝鲜半岛的骄傲。
或许有些人认为情节对于历史还是有些夸张的,主角光环太强烈,尽管史实上这的确是以少胜多的杰出战役,但是讲述胜利时,科学道理,兵法哲学的部分并没有作为重点,毕竟商业电影,传奇,演绎色彩也自然要浓厚一点,什么500战船之类的,数量首先就是个问题,而且也未必是战船,就这么被以诚实著称的朝鲜人吹上天,成了战争“转折点”。接下来是不是就要暗示下朝鲜和明只是“盟友”关系,那就更完美了。
熟悉历史的应该知道,鸣梁之后的露梁海战才是真正决定整个战争胜负的关键,在那场战斗中李舜臣阵亡了,一同牺牲的还有明朝老将邓子龙,而那场战争的指挥者是明将陈璘。戚继光杀死的倭寇比李舜臣要多一百倍还不止吧,弹丸小国的几千人海战都能拍的有声有色,我泱泱大国号称百万雄师的赤壁之战却拍的跟什么一样,我就不多说了。
至少大部分时间真是在打海战而不是啰嗦嘴炮。有种玩帝国时代的感觉。说千里传话的一定没注意到人家喊话前是用刀指了个方向的。不过超神的箭术VS超神的铁炮就真的只能笑笑了。要是拍露梁海战不知会怎样呢?最后李舜臣那句“彼此怨恨太深,不知如何是好”给全片又拔高一个档次。海战的场面是近几年的巅峰。这种必须赢,必须以少胜多的片,政治意义往往太过。赢了,也就完了。只有最后一句台词有点深意。
虽然《鸣梁海战》完全不符合史实,但是这部电影赢在渲染人物性格和悲壮情怀上。天时地利人和是亘古不变的赢点,李舜臣赢的并非战力,而是在趋势而动,虽然战术的设定未必是以主将以身犯险来唤醒官兵的勇气,影片成功地把韩人千年来的悲情感给调动起来,海战最后落脚点在赢得百姓的尊重和信任以此回归主旋律,成功的塑造了一个神话,让人不由感受到一丝丝战栗。
每天更新中···
特别声明:公众号内提供的资源均为免费分享,大多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不妥请联系我们删除。